18新利luck全新app下载|18luck新利手机版|18luck新利备用

截止到12月底,上证指数月K线下跌0.30%;沪深300上涨0.62%;中小板月K线上涨0.02%,创业板月K线下跌1%。告别仪式上,还宣布吴俊寰被四川省公安厅追记一等功。真正的务实之举,在于寻求与技术的相处之道。
当前位置:首页 > 18luck新利手机版  >> 教师培训
 
2015,教育研究前沿的思想印迹
 
本信息由 杨贵硅 于 12-31 08:14 发布 共5307次访问
 

2015年,是教育规划纲要取得显著成效的重要一年,也是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的一年。这一年,围绕教育前沿与热点、难点问题,致力于理论创新和服务教育改革发展,教育科研的新成果不断涌现。

 

探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规律

 

事件:1010日,全国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经验交流暨德育工作会议在京召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学习生活各方面,教育引导中小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是学校教育的重任。

影响: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仍然是学者关注的重要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而完整地回答了“教育之道”,表达了中国学校教育的价值立场。学者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应立足于优秀德育教材的开发、高水平师资队伍的建设、德育话语体系的合理转换及德育方式的多元创新。有学者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经过合理的路径选择与恰当的过程环节,才能真正“进教材”。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材,要掌握三种逻辑,即知识逻辑、生活逻辑和教育逻辑,打通三个世界,即符号世界、意义世界和生活世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传统美德是学校德育的宝贵资源,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并加以灵活运用和有效链接,对加强和改进青少年道德教育具有很强的时代价值。学者对一些传统美德的现代传承和现代意义进行了挖掘,譬如以传统美德中的“感恩教育、孝道教育、自强教育、责任教育”等为突破口,开拓了新的符合时代要求的德育思路。

信息化为学校德育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德育资源,有利于学校德育的完善与进步。但是,信息传播的海量化、信息表达的碎片化对于德育主体的信息识别能力、信息整合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信息化的时代背景,学校德育要抓住德育契机,提升道德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改进道德教育,要在确立我国核心文化的道德价值取向基础上,重建国家伦理文化传统,提升我国道德文化自觉,以多元文化背景为参照,凝炼学校德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带一路”建设催生教育新课题

 

由头:“一带一路”不仅是中国的“热词”,它正在“温暖”沿线国家甚至国际社会。

回应:如何因应“一带一路”重大战略,深化教育改革、扩大教育开放,成为学界热议的话题。

在“一带一路”这一世纪性系统大工程中,教育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发挥着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的作用。教育是“五通”特别是“民心相通”的基础,一定要优先发展。有学者指出,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进程中,教育承担着独特的使命。教育主要的任务是人才培养,通过加强民族理解和文化理解教育力促民心互通,努力提供智力支持、贡献宝贵智慧。

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不仅要积极对接沿线国家经济发展和区域合作规划,也要求我国的教育对内“把脉”,深化教育管理体制和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有学者提出,要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加大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政策扶持力度,促进高等教育的区域协调发展,以及调整专业结构,加强薄弱学科专业的建设,从而做强中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上,有学者认为,需要培养大批熟悉、了解沿线国家与地区的高端复合型人才,应从更高层次上考虑人才培养问题,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利用高校的优势建立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一带一路”建设为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有学者提出,要加强沿线国家高校间的合作,提升我国参与国际教育治理的能力。有学者指出,应推动“一带一路”人文交流机制建设,提升与沿线国家的教育交流合作水平。有学者认为,“一带一路”建设所涵盖的内容都可以通过出国留学和来华留学实现人才培养、储备和支撑。

 

  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蕴含新启示

 

事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工作座谈会623日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要提升理论自觉,更好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效应:结合教育现实问题,教育理论界积极深化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研究。

马克思主义不仅直接促进了教育学的科学化发展进程,而且提供了科学理论与方法上的指导。我们需要坚守马克思主义,批判地汲取世界教育经验与教育理论的滋养,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体系建构。马克思经典论述中蕴含的教育思想,更是我们应深刻发掘的宝贵财富。

学者指出,马克思以人的实践取代概念的抽象,从而引领后形而上学的思维变革。马克思的教育思想正是在超越传统形而上学认识方式的基础上,从实践中人的存在规定出发,回归到人的“理性具体”之中。马克思教育思想不是抽象的宏大叙事,而是真正体现了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理论自觉。从马克思教育思想所描绘的由人的异化走向人的本质的全面占有,我们能够找到关于教育在存在论上更为深刻的解释与更为合理的行为选择。

马克思提出现实中的社会才是商讨正义问题的真实前提,消除人的异化、实现人的自由发展才是正义的价值尺度。马克思正义理论为我们阐释教育正义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教育正义的发展目标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正义的发展前提是制度变革,教育正义的发展原则是人的发展,教育正义的发展特色是坚持现实性与历史性的统一。

 

细究城镇化进程中教育改革的肌理

 

事件:1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决定从2016年起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观点:城镇化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显性的社会变迁过程,对教育改革发展带来新的挑战与机遇。

新型城镇化要求重构教育理念,主动适应和积极应对城镇化对教育的特殊要求。有学者分析指出,教育要强调促进人的城镇化和人的全面发展,提升农村转移人口适应城镇生活的能力和民主参与能力,增强城镇居民的包容性素养,培养适应产业升级的技能型人才。实现城乡一体的城镇化须社会制度创新与支持;须提升政府的统筹规划力度和行政管理能力,加强利益相关者特别是农村转移人口的民主参与;深化户籍制度和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将学籍与户籍脱钩,建立包容性的考试招生制度。

有学者指出,在城镇化社会转型时期,农村教育政策的目标需要在农村教育逐步萎缩的动态过程中保证其公平、有质量的发展。城镇化的进程越快,越要发挥各级政府对农村教育的托底作用。有学者认为,破解城乡教育差距的根本之道是构建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新机制。还有学者指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教师是乡村最重要的教育资源,需要加大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倾斜,构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实施文化引领,增进乡村教师的学校归属感和专业幸福感。

当前,城镇义务教育学校布局面临城镇空间结构优化、外来学龄人口涌入和生育政策调整的三重挑战,就学需求与学位供给矛盾日益突出,学校布局调整势在必行。有学者指出,城镇学校布局调整应具有科学化和人本化价值观照。在价值目标上,要有利于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在调整的过程中,客观评估城镇义务教育资源的承载力,实时监测、预测学龄人口变化,并以此为基础完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

 

核心素养为学生幸福成长固本强基

 

事件:教育部袁贵仁部长在201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加快研制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

观点:研究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新举措。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以林崇德教授为首席专家的学生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认为,学生核心素养总框架的建构应包括社会参与(公民道德、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视野)、自主发展(身心健康、自我管理、学会学习、问题解决与创新)和文化修养(语言素养、数学素养、科技与信息素养、审美与人文素养)三个领域十二项核心素养指标。也有学者认为,“核心素养”的内涵可以从最底层的“双基指向”、中间层的“问题解决指向”和最上层的“学科思维指向”进行把握。

研究者认为,核心素养框架的确定应该兼具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构建我国学生核心素养体系。

只有建构起基于核心素养的新课程体系,才能保证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无论是对学科思维的强调,还是对个性化教育、综合素质的强调,在本质上都反映了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教育理念由“结果”向“过程”的转变,由“知识教育”向“人的教育”转变,是教育改革的新抓手、新生长点。

 

“互联网+”引领教育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

事件: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这是推动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教育领域拓展的重要举措。

 

影响:“互联网+”将会给教育带来更大的变革空间和更多的应用场景。

 

“互联网+教育”是教育网络化和教育信息化融合的升级版,并与教育的诸要素进行全面融合。“互联网+教育”的本质是传统教学活动的在线化、数据化。“互联网+教育”的“+”,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更应该是理念、思维和教学模式上的“+”,其中,推动教育教学与管理模式创新是其重要内容。

有学者指出,智慧教育是多种智能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产物,是未来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智慧教育是一个具有智能化、个性化、多元化和生态化等特征的新型教育形态。智慧教育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全球教育资源无缝整合共享、无处不在的开放按需学习、绿色高效的教育管理、基于大数据的科学分析与评价。我国智慧教育的发展要结合国情大力实施科教融合与协同创新。

 “互联网+教育”追求技术与教育的双向深度融合,实现学习者个性化的知识建构,探索“互联网+”在教学中应用的新模式与新方法,并结合各学科自身特点,构建符合学科、学生特点的开放式、智能化教学模式。根本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结构,既是实现教育信息化宏伟目标的根本举措,又是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寻找创新创业教育向纵深发展的路径

 

事件:今年两会,李克强总理提出,要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成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双引擎”之一。5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62日,教育部召开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视频会议。

 

影响:学术界开展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定位和有效模式的新探讨。

 

目前,我国已经步入“众创时代”,高校创业的主体需实现从“小众”到“大众”,从精英到大众的转变;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需实现职业教育、专业教育和文化教育的融和;创业教育机制需实现从分类组织到开发协同。众创时代高校创业教育的战略选择为发展高校“众创空间”,构建递进、立体式结构创业教育新体系;培育高校“创业文化”,形成地域与校园文化互融互动的创业教育特色。

有学者提出“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其核心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结合专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基本目标是全覆盖分层次和差异化,努力实现面向全体与分层施教紧密结合、在校教育与继续教育密切衔接、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统筹兼顾。有学者认为,创业教育要教育学生关注并立足于社会民生、识别有效的创业机会,引导学生增强创新意识和能力,获得丰富的创业资源。

高校创业教育不是高校内部封闭的孤立活动,应着力构建符合学校自身办学特色的创业生态体系。有学者提出,构建创业生态体系,需培育独具特色的创业文化,以平台战略实现创业教育的综合集成,构建分类分层的成效评价体系。有学者提出,应进一步引入市场机制,拓展大学生融资渠道,完善校企创业合作机制,改善大学生创业生态。

 

对高考制度改革进行多维审视

 

由头:2015年起,自主招生各项改革措施全面实施, 录取批次改革试点等也开始陆续推行。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让大学和高中如临“大敌”,积极寻求应对之策。

 

影响: 教育学界及社会积极为高考“支着儿”。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社会关注度高、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学者认为,面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带来的新挑战和新机遇,高等学校和中小学校要在更新教育观念、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和选拔标准、构建考生综合评价和多元录取机制、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创新、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和综合改革,推进学校的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有学者认为,在重启教育改革的关键期,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顺势推动着教育的进一步健康发展。第一,聚焦成长成才,树立适合的培养目标。坚持立德树人,突出能力内涵,尊重学生个性。第二,推行综合素质评价,带动课程体系优化。具体表现为更新育人观念,完善课程标准;服务全面发展,优化课程结构;加强综合评价,深化课程内容。第三,定向精准发力,确保社会公正和教育公平。坚持考试的公益性、普惠性,保障机会公平;推进信息透明,确保程序公开;坚持依法治教,确保结果公正。第四,多方协同治理,培育教育改革新动力。要多方协同治理,集成合力效应;以改革为动力,以创新驱动发展。

 

研究教育智库的定位和运行机制

 

事件:12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121日,全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所)长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要求教科院所明确和坚定新型教育智库建设的方向。

 

影响:教育智库的功能定位和运行机制等成为教育理论界关注的焦点。

 

加快新型教育智库建设,是促进教育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支撑,是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迫切需要。学者指出,教育智库是一般智库的特殊化,新型教育智库是以教育战略问题和教育公共政策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服务国家教育改革发展重大战略需求为宗旨的研究型专业机构。新型教育智库的本质决定了其服务决策的核心功能,新型教育智库体现出强烈的国家使命、客观的研究立场、专业的精神品质和开放的协同创新等重要特征。

教育智库要想更好地服务国家决策,必须具有理论性,是名副其实的思想库,理论是智库能够遵循教育规律的保证。

建好新型教育智库,关键在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学者提出,在运行机制上,要建立健全协同创新机制、快速反应机制、课题选题机制、科研组织机制、成果审核机制、激励导向机制、项目管理机制、数据支撑机制、成果孵化与形成机制。逐步实现科研重心、科研方式、科研组织形式的转变。

 

  (作者:高宝立 邓友超 杨雅文 金东贤 刘洁 许建争 张平 柳翔浩,单位:教育研究杂志社;本文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课题研究成果之一)

 

  《中国教育报》20151230日第7

 
 
 
 

版权所有:18新利luck全新app下载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观山路    

邮编:214125    联系电话:0510-85198560

ICP备:苏ICP备10003469号    Copyright © 2011 Thgz.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今日访问量:3874 次   当月访问量:231450 次   总访问量:10008182